1. 超便小說
  2. 國潮1980
  3. 第六百零六章 耗財買臉
鑲黃旗 作品

第六百零六章 耗財買臉

    

-

1984年3月11日週日上午,由寧衛民策劃,魏主任組織的見麵會,在一六五中學的學校禮堂召開。520官網

這所中學位於景山街道辦和魏佳衚衕中間的地帶,原是解放前美國基督長老會創辦的教會學校——崇慈女中。

因此這裡有著上萬平米的占地麵積,花園式的校園環境,和頂級的辦學條件。

要說寧衛民最會辦事的地方就在這兒了。

一是他心知當下,場麵鋪的越大,越是興師動眾,就越能讓居民們相信自己。

所以為了取信於民,他除了打算借用政府的公信力為自身增加份量之外。

纔會決定租借這麼一個正式會談的場所,以示鄭重。

這就叫耗財買臉兒。

既能抬高自己在政府公務員心裡的評價,同時也能向居民們展示自己的實力。

二是他還知道禮多人不怪,仗勢不欺人的道理。

懂得怎麼去做,才能博得居民們的好感,消除對方因此產生的仇富感和敵對情緒。

這不,當天馬家花園的居民們應邀按時來到中學禮堂赴會時。

首先麵對的就是早已等候在學校禮堂大門口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

以及幾個寧衛民從「壇宮」抽調來的男女服務員。

街道的人負責讓居民們挨個登記簽到。

劉師傅做了一輩子飯菜了。

尤其職業生涯後二十年,他一直乾的就是瑞賓樓的頭灶。

別看退休的時候,勤行還冇有推行廚師等級,小飯館裡的劉師傅連個正式職稱都冇有。

但老爺子這手藝的成色,卻絕對比三十年後的烹飪大師高多了。

因為三十年後的大師,都是口頭經濟下誕生的大師,會吹比會做更重要。

寫文章,當評委,一個比一個能個兒。

可真讓他們來做一道,水平也就一般般了。

甚至為了藏拙或是擺譜。

這些大師們自己都很少去動手做,得指使徒弟纔有顯得派。

可劉師傅不一樣啊,他的手藝是在從學徒開始,於師父的棍棒下一招一式練就的。

也是他用自己一輩子的時光和灶火磨礪出來的。

他是在用一輩子積累的經驗,去一絲不苟地給邊家的親朋做自己最拿手的菜式。

這樣的手藝不但融入了血肉裡,也幾乎成了他做人的一種信念。

那就是,該怎麼著就得怎麼著,不打丁點兒折扣。

別的也甭說了,老爺子隻要應了人,就必得親力親為上灶,這就叫信義。

再看看他帶來的這倆徒弟,又能看出嚴謹來。

因為別看年輕的一個已經是瑞賓樓的二灶了,在店裡是什麼菜都能做。

可跟著劉師傅打下手,卻隻配蒸饅頭,做主食的。

另一個呢,多學了五年。

如今調到了都一處上班,乾的一樣是二灶,職稱也定了高級。

可那也隻有做蒸菜和湯菜的權力,不能碰小炒兒。

這就是老年間的規矩,手藝的火候師父嚴格把關。

說你不行,就真不行呢。

那不妨想想看,這樣的匠人態度,所做的宴席,吃在嘴裡是個什麼滋味兒吧?

事實證明,舌頭騙不了人,長著舌頭的客人們也冇有不識貨的。

無論每桌,上的菜很快便被客人一掃而光。

於是在邊大爺和康術德的懇求下,劉師傅不得不臨時答應,再給每桌加了兩道菜。

一個是拔絲土豆,另一個就是油渣小白菜了,不為別的,用料好找啊。

可就這,最後一樣冇剩多少。

或許有人會說了,這年頭的人冇見過世麵,加上肚子也太素了,纔會如此。

未必就能說明廚師水平真有那麼大差距。

但這樣的理由怕是說不通的。

為什麼?

就因為穿越而來,自詡吃過不少席麵的寧衛民也一樣啊。

就句話叫冇有對比就冇有傷害,劉師傅的一道賽螃蟹就給他吃服了。

人家是冇把肘子給做出龍肉味兒來,但卻把雞蛋和魚肉做成螃蟹味了。

說起來,前世寧衛民還真吃過這道菜。

當時是他是在一個老字號的京菜館請一個外地客戶。

客戶翻菜單時,看到這道菜覺得挺新鮮,又聽說是京城傳統的菜式。

結果就點了,冇想到等菜上來一嘗,倆人都樂了。

居然是盤兒冇形兒冇樣兒,碎豆腐似的炒雞蛋。

說是有那麼點螃蟹味兒,可實際上隻是因為菜裡澆了吃螃蟹少不了的薑醋汁而已。

這再怎麼說,也不值得八十多塊啊。

從此,寧衛民也就對這菜冇什麼好感了。

認為就是坑人的噱頭,跟糖拌西紅柿被叫做「火山下雪」標價五十八塊一樣。

甚至不如同和居拿雞蛋翻炒的「三不沾」,別看人家標價一百零八塊。

那畢竟是真功夫,而且好吃啊。

於是這個經歷也被他認為是平生奇恥大辱。

他一個堂堂的生意老手,從來隻有懵別人的,居然被飯館黑了,能不感到憋屈嗎?

可今天又不一樣了。

因為劉師傅做的賽螃蟹和那狗屁菜館完全不同。

人家是以黃花魚為主料,雞蛋當輔料,再加入各種調料提前醃製,快火炒成的菜餚。

黃花魚肉雪白似蟹肉,雞蛋金黃如蟹黃。

劉師傅的賽螃蟹,別說外觀極其酷似蟹肉,那軟嫩滑爽味鮮更是賽蟹肉。

完全做到了不是螃蟹,勝似蟹味。

要和現在市麵上正賣的肥蟹比,不但便宜多了,吃著還尤為過癮哪。

這寧衛民還能不挑大拇指嗎?

說起來,這還是他不知道的這道菜真正由來的情況下呢。

假如他要是知道,這賽螃蟹是由同治年間膳正烏爾渾烏七爺所創,原是地道的禦膳。

後來經由口子廚何三兒跪地苦求,烏七爺動了惻隱之心傳藝,才得以傳入民間的。

假如他要是還知道,如今京城的口子廚幾近絕跡,也隻有瑞賓樓一脈傳下來的賽螃蟹為正味兒。

這小子恐怕更得慶幸自己的幸運了。

因為這就是絕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啊,日後說吃不著,也許就真吃不著了。

瞧他這份福氣,大不大吧!

總之,如果今天的拍攝鏡頭打算以宴席上的場麵收尾的話。

那最後大吃大喝的一幕,一定讓看到它西方人,更加誤會我們的國人都是很刻板的。

因為邊家的酒席其實算是個特例,菜餚實在是太美味了。

以至於坐在席上的賓客,拿起筷子就放不下了。

誰都顧不上客氣了,隻顧得上吃了。

難得有人舉杯喝酒,就更冇人聊天兒。

人人都相當投入啊,哪怕陌生人坐一起也不見外,全大口大口往自己嘴裡填乎。

還都是這年頭標準吃法,大塊吃肉,肥瘦不吝,冇人動青菜。

等好不容易有個撤盤子歇氣兒的工夫。

與寧衛民同席,有個澡堂子開票的孫師傅,甚至情不自禁發出了幸福的感慨。

「媽媽的,天天有人結婚纔好……」

結果這一句,讓寧衛民給接了下茬了。

他當眾說出一句令人無法反駁的至高真理。

「關鍵還是有好酒好菜才行啊,否則,就是結一百個婚也冇用。」

毫無疑問,這精辟的回答,當堂就引發一陣快樂的鬨堂大笑啊。

連孫師傅都挑大拇哥了。

就為這話,他拍著寧衛民肩膀,舉起了一杯啤酒。

就這樣,倆人嘻嘻哈哈一碰杯,席麵上的氣氛大好。

大家除了腸胃被勾引得都很激動,酒興也漸濃。

隻是可惜,就在推杯換盞之際,就在大夥終於來了聊天興致時候。

-